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攻击易碎专利、大搞科技文献第三方电子签名——两种不容忽视的知识产权策略

攻击易碎专利、大搞科技文献第三方电子签名——两种不容忽视的知识产权策略


attacking breakable patents and launching digital signature on internal techinical documents——two important IP strategies, by Dr. Wei Yanliang


魏衍亮等


【摘要】随着管理工具、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些新的知识产权策略也应运而生。从国外的经验看,攻击易碎专利、大搞科技文献第三方电子签名,这也是两种不容忽视的知识产权策略。
【关键词】攻击易碎专利 科技文献第三方电子签名 知识产权策略
【全文】
  运用两种新机制提高医药专利品质
  
   2004年,辉瑞公司的伟哥专利、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罗格列酮专利相继遭遇中国企业的阻击。前一专利在中国专利复审委员会被宣告无效。在该委员会的口审程序开庭之前,后一专利被权利人宣告放弃。这是专利权人的竞争对手被迫抵制“低品质”专利的案例。在确保医药专利品质方面,我国尚缺乏国外流行的两种机制。
  ■攻击“易碎”专利
  美国有些公司并不把消除专利障碍、防范专利侵权作为专利无效攻击的主要目标。相反,用专利无效证据、诉讼程序“敲诈”专利权人,才是其真正的经营Bruce L.Downey原来是一名专利律师,他对该实验室的商业定位是“寻找并攻击易碎的专利(breakable patents)”。所谓“易碎”的专利就是容易被宣告无效或者被宣告不可执行的专利。通过抵制这类专利,Barr实验室获得了不菲的商业回报。例如,Lilly公司一种叫做Prozac的专利药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再如,为了让Barr实验室从法院撤回其针对该药物的专利无效申请,Lilly公司于1999年向Barr实验室支付了400万美元。又如,Bayer公司为了“说服”Barr实验室放弃针对Bayer药物的专利无效申请,承诺每年对Barr实验室支付大笔费用。为了让Barr实验室撤回专利无效申请,Zeneca集团甚至允许Barr实验室的母公司Barr制药公司免费使用保护其莫西芬药物的美国专利。
  最近几年,通过寻找并攻击易碎的专利,Barr实验室的收益已经超过2亿美元。Barr实验室的攻击活动对大批制药企业是一种鞭策:如果部署的医药专利品质不高,会有人来“敲打”它们,让它们付出高昂代价。目前,我国尚没有像Barr实验室那样开发专利品质攻击业务的公司。一方面,我国公司应从前车之鉴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密集防守”之势保护好自己的医药专利;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我国公司也可以运用这种“新武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利用互联网数据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