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基本权利方面,30篇文章具体研究了人权的基本问题,再进一步进行了细分:

从分布结构来看,人权研究的结构基本上是平衡的。如果说大家都只研究人权的一般理论、而不研究人权的具体形态或运行过程的话,人权研究也不是完整的。对有些人权的现实的、具体的制度呢,我们就忽略了。所以说根据这个统计,可以初步判断,从04年修宪后,从宏观上强调人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进入到具体的研究实践中的人权形态的这样一个阶段。
(四)
宪法实施的保障制度
宪法保障制度的论文里面,虽然发表书目不多,但也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分类
项目 修宪权
宪法解释 违宪审查理论 违宪审查制度 总计
篇数 3 6 3 6 18
比例 16.67% 33.33% 16.67% 33.33%
其中修宪权与
宪法解释、违宪审查理论与违宪审查制度,各占一半。我也注意到许多学者关注这方面,一些同学也发表了这方面的论文。在这里,我期待林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违宪审查的原理与技术”,能够早些出版。胡锦光教授也一直在关注这个方面,我也和他说了,来梵教授正在关注这个方面。锦光教授是最早关注和研究违宪审查制度问题的学者。中国的学者刚开始认识到违宪审查,基于学术的理念感受到我们应当建立这样的违宪审查制度,并进行了痛苦的思考。刚开始林来梵教授在日本,胡锦光教授在国内,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关系,锦光教授是最早提出违宪审查问题,他早期的许多论文都是这个方面的,当然,来梵教授回国以后,他们俩也合作研究了一些相关问题。因此在违宪审查方面,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理论,现在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违宪审查和中国宪政体制的关系,这方面锦光教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他的一个准备了十多年的著作。所以,如果来梵教授不赶快将成果出版的话,图书市场可能会受到影响。(笑声)
(五)
宪法基本理论
那么,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呢,和以往比较,外国宪法理论的研究论文减少了,中国
宪法理论增加了,论文总数在104篇中占34篇,那么这个分类是完全按照以中国问题为关注主题来划分的。
分类
宪法一般理论 外国宪法理论 中国
宪法理论 总计
数量 13 6 15 34
比例 38.24% 17.65% 44.12%
(六)
宪法基本制度
然后,
宪法的基本制度呢方面,研究外国宪法制度的是5篇,前面基本理论研究那个表格中显示研究外国宪法理论是6篇;而研究中国宪法制度的是14篇,前面那个表格是15篇,两个表格基本上是吻合的。

(七)选取的50篇文章引文资料来源统计
为了衡量中国宪法学的专业化水平,我从104篇文章中挑选出了50篇,对它们的引文资料进行了分析。引文和学科的专业化具体是什么关系,这方面笑侠教授是权威的,我还没有完全想好。我的出发点是,研究中国问题的论文,你不能90%多的引文都是国外学者的论文,因为这样的话,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很容易脱节的。当然,不是说外文引注不能用。从引文采用的标准、引文的数量、引文的形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一个学科的专业化程度。那么,50篇论文中总的引文总数是890个,其中:

从研究人权的论文中可以发现,中文内地著作的引文比例超过50%,然后翻译国外著作和原著加在一起呢,大概是38%,港台著作引文接近10%。这个引文比例说明什么问题呢,跟03、04、05年的统计数据相比的话,外文原著和翻译著作的引文是下降了,引用国内著作的比例是增加了。明天参加贵院的博士论文答辩,我非常仔细地看了各篇文章引文。我看博士论文有个习惯,我不看论文内容,一般先看参考书目和引文。当然,我没有像这里这么统计,你的诸如外国原著的引文比例是多少。(笑声)但是,有一次我去北京某高校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按照习惯我翻看了参考书目,后面有30项左右的外文资料,但我看他引文里面只用了1个,我就问他,你列了30多本的外文原著的参考书目,但引文里面只有1项,这是什么道理啊?他说,那只是参考的。(笑声)另外呢,我发现北京的一些博士生,在论文的引文里面,引用内地学者的著作的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总的不超过30%至40%的样子;大部分希望采用外文的,但在外国资料里面呢,翻译的又是比外文原著的比例要高,这个表里是24.1%,他们一般要超过30%。你用外文资料,你外语好的话,你看原著可以啊;但是你外文又不行,又不想用林来梵的、不想用笑侠院长的,引你韩大元说的也没什么意思、档次不够,但你引的那个外国学者在那个国家可能连个三流学者都算不少,我们还算是,嗯,还可以吧;(笑声)同样的一个命题,同样的一个学术观点,本国和外国的一样,可能倾向于用外文,注释里面看上去就有外文了。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我不是说反对引用外文的翻译文献,比如说你法语不懂、德语不懂,那只能看翻译的作品,但是你一外是英语的,或者是德语的,我觉得你应该尽量运用第一手资料,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因为现在的翻译市场非常混乱,我觉得来梵教授翻译的芦部信喜的《
宪法》是非常精准的,这样的符合专业精神的著作已经很少了;现在是什么人都可以翻译,又一次有个人告诉我他翻译了书,我说你外语的口语不行怎么翻译外国著作呢,他说翻译和说还是不一样的,但我总觉得外语学习是立体性的,只有听、说都还可以的时候,才能深刻领会语言的深刻内涵,你不能对话和表达,就会缺少一种语感来领会。所以,我很担心,包括我的学生,我对他们说,你用翻译作品可以,但是一定要保证准确,尽量用原文,如果没有原文,你在国内学术界发掘一下可用的文献。目前,我们的名字在博士论文里出现的频率啊,不是很高的。(笑声)我通过反思发现,确实学术水平还有欠缺,但是外国学者说的一些话,我们好几年以前已经说过了,而且比人家说得更明确、更具体,关键是你这个论文是面对中国问题的,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专业、理念和外国学者相比并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