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开卷考试会很快结束,因为有资料在手,答题速度自然会比闭卷考试快一些。可是,当试卷发出之后,这个想法即刻化为炮影。这场考试的第一个题型是填空题,不少考生为了填充第一个空格而大伤脑筋。二十分钟过去了,有人第一个小题竟然还没从书上找到答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在牙根里。进入考场前,我为能够监考一场开卷考而得意;但看到此景后,得意不再有,失意却涌上心头。当即下了一个结论: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只能坚持到考试终了铃声敲响了。简直懊恼死了,希望以后再也不在开卷考场监考了。果然不出所料,绝大部分考生到了最后才勉强答完。开卷考试,真是愁煞人。
我倒不是在责备学生迟迟不交卷,而是对开卷考试的本质问题陷入了反省。开卷考试,是相对于闭卷考试而言的一种考试类型。在我所受到学历教育中,首次遇到开卷考试,是在大学本科时期。不过那时,对开卷考试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抄书”。凡是开卷考的科目,平时可以不学,到时候带本笔记或者教材,照抄照搬一下了事。说穿了,这种考试就是“放水”。但到了后来,我发现开卷考试的意义不应该被如此简单地理解。如果对开卷考试如此诠释,那么这种考试类型存在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甚至说也称不上考试了。开卷考试既不等于平时不学,也不等于考试照抄。
按照我的浅薄理解,开卷考主要应该考察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参考工具性资料的情况下测试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任课教师方面,对待选择开卷考试或者适合开卷考试的科目,同样应该认真教授,即便是公共基础课或者任意选修课,也要像必修课那样,向学生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假如不重视开卷考科目的意义,甚至因为曲解开卷考或者有意识地把开卷考科目位置下移,那么,在无形之中就贬损了课程价值与考试价值,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误导。同样,也不能因为学生对开卷考的功利性认识和机械性操作而轻易妥协或者怠慢。有些任课教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对开卷考的科目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甚至让自己的研究生或者同事频繁地任意代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否一定优质,实属未知。反过来说,所教授的课程是否开卷考,也是任课教师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选择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至少应熟悉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程度,并对开卷闭卷考的测试效能以及对教学情况的指导效能有起码的分析判断。否则,在教师没有教好、学生没有学好或者单纯为了避免程序繁琐甚至为了讨好学生而选择开卷考试类型,那么,这就是滥用考试类型的选择自由。尤其是在知识与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高校或者班级,从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上来说,开卷考对大学生来说,并非一定是好事情。所以,当不具备开卷考的成熟条件时,这种考试类型的选择自由还是谨慎行使为妙。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