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文译本
《为权利而斗争》一经出版,翻译就接踵而至。耶林本人也在第10版序言中一一遍数:1874年,匈牙利语、俄语(两种)、新希腊语、荷兰语、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1875年,法语、意大利语、丹麦语、捷克语、波兰语、克罗地亚语;1879年,瑞典语、英语;1881年,西班牙语;1883年,西班牙语、英语;1885年,葡萄牙语;1886年,日语;1890年,法语。计21次17种语言。据德国H·克里勒教授(Hermann Klenner),至1992年,共有50余次外语翻译,也许还不包括汉语。
就本译者所知,该书的中文翻译工作从1900年始,持续了一百余年,先后公开出版的中译本有:
《权利竞争论》,(德国)伊耶陵著,未注明译者(推断为章宗祥译)[2] 载中国留日学生译书汇编社《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创刊号和1901年3月第4期,东京;
《权利竞争论》,(德)伊耶凌著,张肇桐译,[3]上海文明编译印书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权利斗争论》,(德)鲁道尔夫·封·耶林著,潘汉典译,1947年《大公报》;
《法律的斗争》,萨孟武译,《孟武自选文集》,1979年,台湾三民书局;
《权利斗争论》,(德)鲁道尔夫·封·耶林著,潘汉典译,《法学译丛》1985年第2期,第8-11、77页;
《法(权利)的抗争》,蔡震荣、郑善印译,1993年,台湾三锋出版社;
《为权利而斗争》,(德)鲁道夫·冯·耶林著,胡宝海译,《民商法论丛》第2卷,1994年,法律出版社;
《为权利而抗争》,林文雄译,1997年,协志出版社。
在上述翻译中,潘汉典先生的两个译本均出自德文本,但为节译;章本(只译前两章)、张本和胡本则是从日译本转译过来;蔡、郑本出自德文节本;萨本据英、日两译本“只意译其大旨”;林本所据不详。
另外,据吴经熊先生在其1933年的《法律哲学研究》中介绍,凌其翰博士告他已译就此书一部分,吴希望凌完成工作以纪念此书出版60周年。惜我未能查出凌其翰博士是否译完。吴将该书名称为为“法律而斗争”,但当时认为该书“中国至今迄无译本”之断语却有误。
4.我译版本
本人初选的是霍勒巴赫教授1977年编辑的德文节本,在2004年夏去法兰克福大学与诺伊曼教授反复商量后,决定翻译1872年7月出版的第1版全本。理由是后来的各修订版并未有何立场的实质改变,也因此德国学者更偏爱引用第1版。作为佐证,特辑录耶林本人的几段说明,尽管文字给人的最深印象却是耶林的自负: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