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一个法学教师的访德琐记——之战争与和平:柏林三日游(5)

  俾斯麦作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是19世纪极少数最卓越的政治家,在“铁血宰相”之外,获得了“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的美誉。为了统一和强大,俾斯麦成功了,德意志人民也成功了,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和成就感,从此德意志人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可以傲视一切其他民族的人。
  走在柏林的街上,许多历史遗留的建筑物和雕塑物,他们都在向你述说着这个民族的英雄。
  德国人绝大部分是信教的,是不是每个德国人内心都是很虔诚的信仰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研究德国人,忽略或者回避宗教对他们的影响,看问题的方法肯定是不全面的。
  德国人重视文化、教育。在德国历史上,战火从来没有停息过,但德国人重视文化积淀的体现,就是在炮火下收集各种人类社会文明的文化品。有的人总是认为德国是富裕了,所以国民有好的素质,事实上是好的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二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获得诺贝尔奖。面对这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令人肃然起敬,感到灵魂在净化。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以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指出:“这个国家必须以智力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对于一个和我国古代差不多的高度集权的君王来说,是多么的确不容易啊,需要有多么远见的过人胆识。
  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说出了一句语气平和但惊天动地、通俗易懂却发人深思的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由国家来主导,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和科学研究,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智力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石。由国家来干预经济,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体现国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由国家建立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德国国家成功的经验,为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选择,也为更多的国家提供了参照系。
  在历史上,柏林有“石头城”之称,这应该与历史上这里战争频繁有关,君主们总希望居住在坚固的堡垒中。从坚固的石头堡垒到透明的建筑物取向,折射出从战争到和平的过渡,让人记取历史,维护和平。
  13.后记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