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外交政策从首任联邦总理康拉德; 阿登纳时代开始,基于德国人自身对和平、安全、富裕和民主的基本需求,就立足于重新溶入世界一体化而努力,建设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欧洲一体化、睦邻友好关系,积极支持和参与欧洲联盟(EU)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作为冲突解决中心的联合国(VN)以及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KSZE,1991年欧安会转变成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ZE)。作为人口最多、经济实力强、地处中央位置的国家,统一后的德国优先考虑将自己纳入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并扩大这一框架。德国人对睦邻友好关系有着特殊的兴趣,德国是一个有9个邻国的国家,地处当今欧洲联盟(EU)交汇点的中心位置。从德国人的视角来看,一体化进程已被证明是一种保障和平、富裕和安全的合适的框架条件;欧洲联盟的结构使在欧洲合作并成功代表德国利益成为可能;德国通过共同政策在邻国找到了牢靠的伙伴,这三大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德国经济在这些市场上既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最重要的投资方;德国承担着大部分由新开放所带来的基础设施负担,因为欧洲的各大陆路运输都穿越德国;德国人承担了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大约21%的欧盟财政。
德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国际冲突,这主要包括联合国的维和使命、民主化援助项目和民事维和人员的培养。自从德国军队1992年首次派兵柬埔寨以来,联邦国防军开始为世界各地的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2002年,外交部在柏林成立了国际维和行动中心(ZIF),有针对性地培养民事救援人员,为联合国、欧安组织和欧洲联盟的国际行动作准备。联邦国防军只在北约、欧盟和联合国的框架内,与盟国以及合作伙伴共同采取武装行动,以快速应对危机和冲突。2005年一年有6000多名德国士兵参加了全球10个国外行动,从非洲好望角“持久自由行动”框架内的反恐斗争、巴尔干半岛(科索沃维和部队、欧盟维和部队)和阿富汗(国际安全维和部队)的维和行动,从联邦国防军参加的联合国苏丹特派维和行动到人道救援行动。
德国外交在文化方面目的是介绍合乎时代要求的德国形象,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建设并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外交部本身只是部分地实施其文化政策,它更多地是把执行其文化政策的任务委托给了如歌德学院或对外关系协会这样的中介组织。歌德学院在80个国家里设有44个分院,其中在德国有6个分院。它们开设德语培训班,对外国德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举办朗诵会、戏剧表演活动、电影展以及各种讨论会。对外关系协会主要从事文化对话,比如举办巡回展览会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
5.国会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