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修改后期待的修改——税收公平原则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法

  从上面叙说的文字里我们得出,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在税收公平原则的审视下缺陷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就是税制模式的不公平,扣除规则的不公平,对特殊群体的税收优惠不公平,课税范围规定得不公平。我们应当在税收公平原则的指引下对上面多方面的不完善进行制度上的修正和改进。
【注释】伍玉联,男,北京大学04级硕士研究生,财税法方向。
陈志楣 《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7页。
许建国 等,《中国税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税收公平原则存在两大传统——利益赋税原则和量能课税原则。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围绕公平赋税的两大传统——利益赋税原则和量能课税原则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何者更有利于公平的实现。利益原则,即利益说,认为税收是社会成员为了得到政府的保护所付出的代价,纳税人根据各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即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中享受利益的多少而相应地纳税。享受利益多的人多纳税,享受利益少的人少纳税,没有享受利益的人则不纳税。这一税负原则来源于自愿交易理论和相对价格理论,将税收看作为公共服务的对价,人们以自愿交易为基础对公共服务缴纳税金。量能课税原则,即能力说,指税收的征纳不应以形式上实现依法征税,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而应在实质上实现税收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分配,使所有的纳税人按照其实质纳税能力负担其应缴纳的税收额度。简而言之,税收负担必须根据负担能力进行分配。纳税能力强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弱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能力赋税原则与利益赋税原则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税收本质的不同认识。依据利益说观点,税收是社会成员为了得到政府服务而支付的对价,纳税额度应以其所受政府服务的程度(从政府服务中得到利益的多少)予以衡量。但实际上,纳税义务人所缴纳的税款并非用以支付其所受领的具体对待给付,而是为了国家的一般性支出,为了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的行为,对于纳税人与不纳税人,纳税多的人与纳税少的人具有同样的效用,没有根本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政府的财政支出并不由每一具体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决定,不因其对每一具体纳税人应支付相当利益(所谓的对待给付)而受到拘束,同样,纳税人对政府的支出也没有请求权。
税赋并不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具体对待给付,而是所有纳税人需对国家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税赋平等的实质不在于利益交换的平等性,而在于纳税义务对每一具体纳税人的负担平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征税才具有正当合理性。而课税是否平等,应根据每一具体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负担能力)来进行判断。只有税收负担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时,才能实现公平课税,实现分配上的正义。此即为量能课税原则的实质所在。本文就把税收公平原则的体现规定为量能课税来展开本文的论述。
刘剑文:《所得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197页。
夏琛舸:《所得税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蔡未名《个税改革拾了芝麻丢了西瓜 宏观作用有限》,大洋网,访问时间:2006年2月24日。访问地址: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5-11/13/content_2297723.htm
中国注册会计师教材编审委员会:《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215页。
柯象中:《个税改革:重在调节收入分配》,载《中国财经报》2004年8月10日第7版
一是扣除额提高到1600元,一是可以自行申报纳税制度
高培勇:《西方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6页。
卢沛华、欧阳盛、赵婷婷:《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完善》,中国财税法网,访问时间:2006-3-18。访问地址:http://www.cftl.cn/show.asp?c_id=24&a_id=5060。
] 夏琛舸:《所得税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