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眼看学术不端
李道刚
【关键词】学术;不端;规范
【全文】
笔者以为,学术不端大多由“学术骗子”所为,而“学术骗子”并非整齐划一。他们或可分三类:学术贩子、学术混子和学术棍子。对其进行立体观察,须要用三只眼。
第一只眼看“学术贩子”
不仅有天赋的才华,过人的精力,更有后天练就的学术实力。(出身贫寒者,没有现成的社会资源可利用,只能埋头苦干)。“学术贩子”的前期学术人生往往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不为(或不能为,或尚不为)商朝宦海所动,君子固穷,一条学术独木桥上走到黑的精神至少是值的称道的。尽管(偶尔、有时?)拿别人的思想来扮思想家,颇象滑稽演员,但其人生的基本态度却并非演戏。由于多年道统、法统和学统的断裂,在当下的中国这类人才仍然稀缺。加之,脑后反骨者既然不可雕(更遑论重用),他们就这样被历史地推上了“舞台”。
老实说,这些人的贡献大于危害,毕竟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和急剧变迁中的社会更关心的是“思想的内容”,而非“何人的思想”就“学术贩子”他们自身而言,无非作了一些“搬运”的工作,主观方面,其主要失误在于,过于追求效率;客观方面,世俗的胃口业已吊得很高,不得不快马加鞭,以一当十,响鼓还用重锤,结果必然早晚“崩盘”。
不过,他们只要是精湛的思想,无论后学的、非主流的,甚至体制外的,多能及时地兼收并蓄、并且甘当再传播的“中间宿主”,却也不乏一定的学术眼光和专业素质,乃至理论“勇气”。这一点至少不能认为是绝对的“恶”。再者,谁能说,“拿来”本身不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呢?
然而,“师徒合作模式”无论如何会有个最大的贻害,就怕上行下效,垂“范”后昆。如以十五年作为学术代际单位看,这种搬运方式传承延续的时间,据最为保守的估计,也还得再“翻两番”。
第二只眼看“学术混子”
第一类与其说是“学术骗子”,毋宁称他们为学术“掮客”。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是多少对社会有益的苦劳。第二类始具有某些学术骗子的特征,但最好称之“学术演员”,因为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台戏。他们是既不向学生教授多少的“教授”或也不去研究点儿什么的“研究员”。别看他们基本上不具备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但却有哗众取宠、暗渡陈仓的看家本领。且太极套路娴熟,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老蒋座右铭)。虽主要演戏,关键时刻,也干实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蝇头小利皆入囊中。
他们身着皇帝的新衣,游离于干群之间。后者也并非眼不明,心不亮。只是作为上司不便说破。安知此类“人才”某时某处没有用武之地?更何况稍有识见的领导都不会不知:中国最大的政治乃是每人都吃一碗饭!(民国黎大总统语)。至于学者同仁,只要没有明显的厉害关系,要么可以给予同情理解,要么避免得罪人、招惹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