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法律转型时期的缠讼问题

〔15〕这种情况在专利侵权中表现最为突出,侵权而缠讼者获利也巨大。参见“专利侵权者缘何有恃无恐”,http://news.2618.com/article/2003/2003-6-19/42787.html(2003年8月11日访问)。
〔16〕最高人民检察院2003年7月11日向省级检察院印发了《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在整个检察系统内实行首办责任制。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控告、申诉,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分送有关部门办理,要求首办责任部门指定首办责任人,负责办理案件。
〔17〕“崇文院检察长亲自解决‘两户’息诉问题”,http://www.bjjc.gov.cn/page_news/news_20030318_5.htm(2003年8月11日访问);甘振辉:“屏南检察院做好申诉人的息诉服判工作”,http://www.fujian-window.com/Fujian _w/news/mdrb/021202/1_16.html(2003年8月11日访问)。
〔18〕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1999年3月10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3月21日。
〔19〕如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了《院长接待日制度》;天门市法院制定了《领导接待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见《天门市人民法院制度汇编》,2001年9月编印)。
〔20〕如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缠讼长达8年的案件,经复查,原判正确,但考虑到“如果简单地驳回申诉,可能使本案的矛盾更加激化,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下大气力展开调解,经耐心细致地思想疏导工作,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参见郭靖、王卫平:“院长亲自出马 八载诉案‘拿下’”,http://www.lnfzb.com/tpzx/SEP/I24c3.htm(2003年8月11日访问)。
〔21〕从2001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开始了以“变无限申诉为有限申诉”为核心的审监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2002年,海南省和湖北省高院制订了《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复查听证暂行规则》,要求在案件进入再审之前,法院组织听证,以决定是否应提请再审。
〔22〕“大港区委政法委关于上访缠诉案件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情况总结”,http://www.dglaw.gov.cn/doc/docshow.asp?id=362(2003年8月11日访问)。
〔23〕吴学婵:“本市检察机关服判息诉工作成效显著 维护司法权威社会稳定”,载《天津日报》2002年12月2日。
〔24〕黄凯:“民事诉讼风险告知制度 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有效举措”,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7/ node18/node3646/node3656/userobject1ai30070.html(2003年8月11日访问)。
〔25〕卢军:“哈道里法院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载《黑龙江日报》2002年12月4日。
〔26〕“让确有冤情者及时申冤让无理缠讼者停止纠缠深圳法院将改革申诉和再审制度”,载《深圳特区报》2002年10月10日。
〔27〕在调查访问中,湖北省高院的一位法官分析缠讼的原因说:“由于我国正处在世纪之初,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的交织,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大幅度上升。人民法院的立案信访工作和整个审判工作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到人民法院上访和缠讼的人数日益增多。……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当事人的文化程度、法律知识及目前的生活处境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这官样的话语具有很大代表性,它揭示了诸多原因,但惟独没有涉及制度和法律传统上的问题。
〔28〕这是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专职信访机构,参见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页25。
〔29〕刁杰成,前注〔28〕引书,页85以下。只要作简单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当今司法机关遇到缠讼问题时还在运用这些方法。
〔30〕强世功:《法制与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01以下。
〔31〕转引自刘絮、聂玉春主编:《信访工作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页26。
〔3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页72以下。

〔33〕如《人民日报》1953年1月19日发表的“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 大胆揭发官僚主义罪恶”,1月23日发表的“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11月2日发表的“把处理人民来信工作向前推进一步”等。
〔34〕《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5日。

〔35〕强世功,前注〔30〕书,页48。

〔36〕我在福柯意义上使用“出现”一词,它指事物在诸多力量构成状态中兴起,参见福柯,前注〔6〕文,页288。
〔3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页368。
〔38〕福柯,前注〔6〕引文,页288—289。

〔39〕刁杰成,前注〔28〕引书,页63。

〔40〕信访者给首都带来治安问题,这是新中国特有的,也许是因为现代的交通设施使得人们大规模涌向首都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