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法院调解的效力及其瑕疵救济

参见前揭陈计男等:《民事调解之效力》(之一) ,杨建华发言。
尽管现行法上没有作此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相关的突破,参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第38条第1款第3项规定“未经特别授权的人代签调解协议或签收调解书的,但当事人追认的除外”;另参见湖南省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相关判例,载北大法意网http://162.105.138.198:808//detail?channelid=15400&record=1&presearchword=FileID=664037

实际上,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第17条的规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这种救济途径。

参见范愉:“调解的重构”(下),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3期,105页。
]参见前揭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第359页。
【参考文献】1.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潘剑锋:《民事诉讼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5.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编:《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1.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 骆永家:《民事法研究》(Ⅰ),三民书局1995年第6版。
13. 骆永家:《既判力之研究》,三民书局1996年第9版。
14. 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5. 蔡文育:《调解制度之研究――从诉讼外纷争解决制度的角度出发》,1994年自版。
16. 奥特马•尧厄尼希著,周翠译:《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论文】
1.李浩:“关于建立诉讼上和解制度的探讨”,载《清华法律评论》(第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