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终结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各种形式的冲突矛盾往往互相交织,更加大了飞地的微妙地位与解决飞地争端的难度。从上述种种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同其它领土所引发的国际争端一样,飞地所导致的争端无非也有两种最终解决途径:通过双方协商,各自做出适当的让步从而和平解决或是协商不成而诉诸武力,以军事实力作为问题解决的筹码。我们知道,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只有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的平等协商方有助于矛盾的化解;武装冲突必然带来生产力的严重倒退和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即使是强权胁迫下的妥协也是极不稳固的,短暂的和平中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冲突。由小小飞地引发的诸多国际法与国际关系问题值得世人深刻的思考。
现今世界尚存的面积最大,影响亦很大的飞地,乃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这个地区的错综复杂可谓难以想象,几乎涵盖了一切飞地所具有的特征,值得进行详细探讨。
加里宁格勒州西临波罗的海,北面和东面与立陶宛相连,南与波兰接壤,距俄罗斯本土600多公里。加里宁格勒市是该州的首府,有人口40余万,是波罗的海东岸的著名港口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难怪俄罗斯会不惜余力加以保护。
在1946年以前,加里宁格勒市被称为哥尼斯堡,属德国管辖。自1225年建成城市后,哥尼斯堡就处于东普鲁士境内,居民大多属日耳曼族和立陶宛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生前一直居住在该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被一分为二,东普鲁士与本土不再相连,成为一块“飞地”,但这也并不影响德国政府对哥尼斯堡行使主权。这种管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在苏德战场上节节败北,苏军在光复国土后进入德国境内,于1945年初占领了哥尼斯堡,当地的日耳曼原住民纷纷逃散。同年,根据盟国波茨坦会议的决定,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一部分地区被划给苏联。次年,苏联将该地区建置为加里宁格勒州,直属俄罗斯联邦,并迁走当地居民,大批迁入俄罗斯人。虽然加里宁格勒州与俄联邦并不接壤,但由于州东北面的立陶宛自1940年起就被苏联并吞为加盟共和国,故无论在行政管理、经济沟通、居民往来各方面均无太大影响。然而时过境迁,从1990年初立陶宛宣布独立后,该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加里宁格勒州自此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飞地,不过该州居民仍旧可以自由通过邻国立陶宛领土往返该州与本土之间,无须办理签证。
但到2002年夏,情形发生了进一步变化,随着欧洲联盟的不断东扩,加里宁格勒州的两个邻国——波兰和立陶宛经过长期与欧盟的磋商后,表示将于来年正式加入欧盟。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立即引起俄罗斯方面的密切关注。一方面,这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作用力,加深了俄罗斯同立陶宛之间的隔阂与矛盾,更重要的是波兰和立陶宛加入欧盟后,根据欧盟国家间签订的《申根协定》,俄罗斯公民由陆路出入加里宁格勒州都须持有相关国的签证才能过境,这势必给飞地的行政管理、居民往来,特别是经济沟通带来巨大影响。为此,俄罗斯希望欧盟对俄公民出入加里宁格勒州实行免签制度。2002年8月27日俄总统普京就飞地问题致信欧盟领导人,呼吁确保俄公民和货物的过境自由,而俄罗斯与欧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本身就要求俄罗斯公民和欧盟国家公民相互自由通行。2002年11月11日,欧盟与俄罗斯第十次首脑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就欧盟扩大后加里宁格勒州的通行安排达成协议。双方确认,立陶宛将按照欧盟要求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边界控制制度,欧盟将从2003年7月1日起为加里宁格勒州和俄罗斯本土之间使用陆路交通工具旅行的俄公民颁发名为“便利过境文件”的特别通行证,持有此证者可自由多次往返;对于乘坐火车一次往返的俄罗斯公民,俄有关部门在出售火车票时可以发送一次性往返通行证。此后,俄公民必须持有上述便捷过境手续和俄罗斯发放的国际旅行护照方可出入立陶宛(6)。 这一国际争端通过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但今后的路尚很漫长,究竟还会出现什么新情况、新问题,世人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