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势在必行——兼论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

  物文主义者常常是矛盾的,因为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不过是作为“物的存在”的财富的一个分母,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此其一。物文主义者常常是悲观的,否定人的价值虽然是从否定他人开始,但最终必然将掩盖的“自我否定”以及扩展的对整个人类的否定完全表露出来,悲观主义、风险意识在物文主义世界随处可见,这通常与他们原先赞成的乐观主义精神——“人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这一基本命题完全相左,此其二。其三,物文主义常常是个人崇拜的、反宗教的和极端残酷的,反宗教的原因不是宗教不科学,世界上太多不科学的东西物文主义者都不反对。反宗教的原因是因为宗教强调万物平等,没有世俗领袖,不崇拜活生生的当权者;宗教反对人的自我否定,其提倡的“仁爱”太“温情脉脉”,严重妨碍了残酷的“把人看成物”的“物文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在“物文主义”的词典里,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只有通过“自我否定”乃至“光荣牺牲”才能实现其物质“价值”——某个特定的社会目标。由于宗教是社会之根,仁爱是每个人内心都需要的东西,物文主义的这些做法显得极端残酷和矛盾重重,同时也将自身置于社会、个人乃至自己的对立面,处处被动。
  物文主义直接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东欧前苏联和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巨大的事件数不胜数。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句话:为了一件事、一个目标,可以不惜人力物力,可以剥夺人的生命,甚至忽略人与生俱来的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最基本的自由价值。大跃进后,中国学者承认1960年一年饿死2000~4000万人口,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国家的死伤人数、中国11年战争敌我双方的死伤人数还要多。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与主流经济政策都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与人文主义一直是社会的主心骨,免受了物文主义的冲击。即便曾经实行过物文主义的国家,人文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与“物文主义、领袖崇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使得物文主义丧失权力,让坑己坑人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终结。以市场经济、法治、民主、自由在计划经济国家复兴为标志,人文主义精神在经历几多劫难之后,最终在全世界获得胜利。
  二、 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国内背景——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人文精神表明了政府的成熟
  (一)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经济增长”都不是其首要目标——“增长优先”成为历史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