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东北“债”为瓶颈 解铃尚须系铃人
陈炜恒(恒方)
【关键词】东北、债务、国企、银行、国务院、经济
【全文】
兴东北“债”为瓶颈 解铃尚须系铃人
恒方
最近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将之作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并驾齐驱的经济国策高度。国务院的这一举措,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复兴东北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显然成了本月中国经济的焦点。
振兴东三省,西部大开发,这些国家经济战略高度的方略设想若能成功实现,当然对中国经济有毋庸置疑的巨大好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增加具有庞大潜力的增长点,形成温家宝总理所言的“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而且对于开发内需,维持投资增长规模和实现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产业更替升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过,凡事总是设想容易做起来难;再好的设想,如果不能被实施、不能见实效,就不免终流于纸上谈兵或者概念炒作。而改造老工业基地,振兴东三省经济,久已有之的这一课题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就很难,考虑到东北地区严重的债务负担、社会失业和资源枯竭等棘手问题,其难度可能还要超过目前成效未彰的西部开发战略。因此,在目前阶段的东北振兴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还只算是一项颇为感性的宏观设想,而从理性上分析这一设想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到底如何,在目前恐怕还很难看出端倪来,如果政府人士向媒体所透露的消息属实,估计最早也要待今年10月份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或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这一战略的具体政策做出部署,而评估成效恐怕怎么也要几年以后了。
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也是瓶颈,其实就在于如何解决该地区企业的严重债务负担。这种债务负担,一部分是体现为银行账目上巨额不良贷款的显性债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为大量下岗和退休职工津贴和福利的隐性债务。在显性债务方面,东北地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和企业的不良债务严重制约了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即便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东北地区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银行沈阳分行2002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截止到2002年9月末,辽宁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占比3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在隐性债务方面,虽然缺乏统计数据,但显而易见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负担,而且还间接地对政府财政甚至社会稳定产生压力。
在相对理想化的成熟市场条件下,企业债务问题的解决不外乎“内生化解”和“外力介入”这两大常规途径,一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调整、出售资产和控制成本来逐渐偿还债务,一是通过外力(特别是债权人)介入来迫使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甚至破产拍卖。但这两种途径在中国东北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并不现实,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基本失去了通过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内生化解”债务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债权人圄于诸多现实因素既不能强力介入企业重组或破产,而且有时还不得不继续提供政策性的贷款。在这种相对异化的条件下,依靠西方市场环境中所发展出来的常规途径和解决方案就变得不现实了,而是需要求助于本土化的路径依赖—“解铃尚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