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析行政执法形态

★析行政执法形态


鲜江临


【关键词】执法 形态
【全文】
  国家公权力的运用,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国家机关正确、适当执行法律,是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执法形态如何,关系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关系国家统治者的形象,关系到社会安宁。
  一、执法形态,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执行法律,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它是国家执法组织、执法人员,具体操作法律规范的活动。通过执法,法律进入社会生活,显示规范的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将书本上的法律、文字的法律,变为生活中的法律、活的法律,变成一种真实性的规范。在社会中,人们感受法律的规范性,除公民合意处理权利关系这一形式外,主要是通过执行法律这一社会活动过程。执法组织、执法人员具体的法律适用,是公民具体感知的真实法律。判决就是法,处罚决定就是法,分毫不假。如果没有将一般性规范现实化于社会的执法,法律永远不是法律,而仅仅是书面的文字符号。法律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准则。关注社会场景,是法律规范实现权利整合的必要环节。没有社会场景分析的法律正义,仅仅是正义概念的理论推演。法律的执行,必须建立在执法形态的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
   国家司法机关执行法律,我们一般将它称为司法活动,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我们一般将它称为行政执法。这两种执行法律活动的方式、要求、范围,实际上存在巨大的差别。由于人类法律制度的发展,尤其是权利救济制度化,司法活动的法律程序相对完善,权利救济途径设计相对周全,比较于行政执法,它具有分层清晰的统一组织和组织控制手段、执法权力制衡机制、专业的法律职业阶层,这种组织水平上的优势,使司法体系成为国家法律执行的中坚力量。维护司法的权威,增加它运用法律规范的能力,可免使社会的裁判机制发生混乱,是一种有效率和经济的安排。
  与司法活动对应的行政执法,在上世纪行政国的趋势下,成为执行法律的一种形式。这种安排,也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一种方式。但是,在一个政府职能未能有效转变、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限政府形态没有整合完成的情况下,行政执法的膨胀与失控,演变成为了公权力失范的重要形式。在中华法系传统中,政府权力的边界,包括与司法机构权力的边界,一直没有明确划分,司法体系寄生于行政权力,权利裁判系统被行政权力安排整合,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关系,一直纠缠不清。这种不经济的权力机制设计,持续到了现在。
  在“无意识”承继历史传统的状态中,在法律规范的层面,为行政机关设置了权利裁判的角色。工商、公安、卫生、交通,建设等等这些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人员,成为了不穿法袍的法官。甚至,连消费者保护协会这种行政连带组织,也要在权利裁判领域来露一手。它们组织涣散、人员良莠难分,制约机制微弱。然而,执法权力从巩固部门利益的法律中,从非职业化立法机构中,制造出来,通过秘密立法活动,不断产生出行政法律规范。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