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现代化
田成有
【关键词】法治现代化 价值选择 民众 精英 行进向度
【全文】
怎样的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的一个反思视角
田成有 李斌*
【摘要】在当前的背景下,法治现代化无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公众追求和流行话语。然而,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理论言说和刻意的价值选择,是否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和慎密的理性思辩而缺失了最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将从法治的价值选择,法治的主体及法治的行进向度等方面展开反思。
【关键词】法治现代化 价值选择 民众 精英 行进向度
真正健全的法治只有以国家方面的“认知性”
和人民方面的“合意性”为两轮方能畅通无阻。
——季卫东
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枪洋炮等硬件设施而来的,是西洋先进的社会制度、全新的意识形态以及独特的行为模式等一系列“软件”制度,它们对中国固有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观念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在遭受了众列强所施予的前所未有的凌辱,痛定思痛之后,中土学人引领着中土社会开始了筚路蓝缕的现代化历程。于是乎,现代化成了国人痛定思痛之后的一个再也难解的心结,成了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后的一种潜意识的刻意的抉择。特别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风遍吹华夏大地以来,各个领域都高举现代化的大旗,不遗余力地加以宣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治’作为一种理想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公众追求和新的流行话语”[1],法治现代化也成了法学家们倍感兴趣的一个学术话题。一时间,法治论者倍出,法治论丛云集,法治观念甚嚣尘上。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许多国人的愿望来说是如此。然而,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理论探索和刻意的价值选择,是否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和慎密的理性思辩而或多或少地成为自给自足、固步自封式的理论言说,并因之而使法学缺失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可能具有的最大的意义?[2]这或许是法律学人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法学家的真正贡献,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符合社会潮流的人言亦言和自上而下的自以为是的理论宣贯,而应该是建立在社会实证基础之上的经过慎密思辩的形而上的理论建构。本文中笔者将从法治的价值选择,法治的主体以及法治的行进向度等角度对法治现代化进行反思。
一、是否现代化:法治化的价值选择
本节中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近代以来所走的法治化这条道路到底是谁的价值选择(是少数人的觉醒还是多数人的合意)?笔者在此将不再满足于“法治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一致选择”等宏大叙事所反映的那种价值选择(那种政治宣言式的叙事既反映不了实际问题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是立足于从实证的角度来考察这条道路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历程,追问这种选择是否具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和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