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入不敷出 开源不如节流
陈炜恒(恒方)
【关键词】香港,财政赤字,国安条例,公务员薪酬
【全文】
港府入不敷出 开源不如节流
恒方
近日香江情势变幻,不仅民怨扰攘致使国安条例立法受阻,也令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两位问责制高官黯然挂冠而去。不过,搁置立法也好,高官下台也罢,虽有舒缓民意之用,但终不是实质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平心而论,这几年香港的经济民生出现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趋缓和SARS冲击等外部性的困难,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香港自身的经济结构,这一点也是大家公认的。经济的结构性不景气,不仅体现在不动产低迷不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更导致原本一向宽裕的香港政府近年来连续出现财政赤字,过去五年中有四年录得综合账目赤字,而反映政府日常收入及使费的经营帐目在过去五年更是连年出现赤字。刚过去的2002-03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更是创下近700亿港元的纪录,占当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五,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将财赤控制在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的国际标准。
连年出现结构性财赤,不仅使得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锐减,也成为港币联系汇率和宏观经济的隐忧。因为对香港这样高度自由化的外向型经济来说,在经济转型和复苏的紧要关头,没有什么比维持市场信心、避免出现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在今年早些时候例行年度访港时,直言不讳地指出“香港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是导致宏观经济存在潜在弱点的主因”并呼吁“政府需要厘定明确的削减财赤方案,……开始推行具公信力的紧缩财政政策”。这种观点也为港府所接受,今年初梁锦松所做的2003-04年政府财政预算案就编制了通过开源节流到2006-07年度消灭财赤的目标和具体的减赤计划。
现在梁锦松辞职甫去,财政司新司长人选仍未公布,已有社会人士急不及待地提出意见,认为香港经济持续低迷,政府当前应把刺激经济列为首要任务,不应再死守于零六至零七年度消灭财赤的目标。有人甚至表示,梁的离任正是为政府“制造了一个放弃2006-07年减赤这个不切实际目标的大好时机”。
的确,经过始料未及的SARS对香港经济和楼市的再度冲击后,今年的政府支出不得不大大增加,按照梁的财政预算案在2003-04年度削减财赤21亿至679亿港元的预定目标的确不现实。花旗发表的研究报告就认为2003-04的实际财赤可能将超过900亿港元。在这种清况下,即便在今后几年内能严格执行预算案所编制的减赤计划,也很难达成2006-07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