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与刑法学的有机结合——《经济犯罪学》一书述评
刘东根
【关键词】经济犯罪学
【全文】
——《经济犯罪学》一书述评
刘东根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80年代初,经济领域犯罪突出,为了稳定经济秩序,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
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该《决定》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的术语。从此,学界开始关注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并很快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认可,从而掀起了我国研究“经济犯罪”的热潮,然而毋庸置疑,这种“热潮”却多局限于从刑法学角度对经济犯罪进行诠释,缺乏从犯罪学角度作更为深入的探究。显然,这是由我国的特定历史环境背景和整个经济犯罪学学科发展水平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学者李晓明教授组织一批青年学者从刑法学与犯罪学相结合的角犯罪学与刑法学的有机结合度,倾心打造《经济犯罪学》一书。该书主要特点有:
第一,研究方法独特。本书一改刑法学研究与犯罪学研究不相容现状,融“刑法学”与“犯罪学”研究与一体。具体说,《经济犯罪学》一书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犯罪学著作,但在经济犯罪具体类型阐述过程中,又着重突出
经济犯罪的刑法学特征,从各具体经济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方面来予以剖析。
第二,结构体系合理。该书一改我国犯罪学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的传统模式,将全书分为五编。第一编,绪论。主要介绍经济犯罪学概念、经济犯罪学基础理论、经济犯罪学研究方法、国内外经济犯罪学研究状况等经济犯罪学的一般理论。第二编,经济犯罪表现论。主要介绍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的产生与发展、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犯罪等的特点、表现、规律等问题。第三编,经济犯罪原因论。主要论述经济犯罪产生的各种社会综合原因。第四编,经济犯罪类型论。着重结合现行
刑法规定和犯罪学的相关理论,对若干重要类型的经济犯罪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五编,经济犯罪防控论。主要阐述了经济犯罪类罪及具体犯罪方面的预防与控制。且在经济犯罪的类型划分及罪名使用上,不受刑法学的限制,完全从经济犯罪学的需要出发来确定和设置。全书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作者真正融刑法学与犯罪学理论于一体,基本扬弃了刑法学对经济犯罪研究的束缚,建立起一种斩新的经济犯罪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无论对于经济犯罪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司法的实用研究均具有重大价值。
第三,学术观点鲜明。通观全书,作者提出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和见解,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论证。如对经济犯罪学定义的研究,作者认为经济犯罪学是研究经济犯罪表现(包括经济犯罪的特征、活动特点和类型)与经济犯罪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经济犯罪人与被害人及其互动作用,经济犯罪预防和控制及其最终效果的一门犯罪对策学科;对经济犯罪原因的研究,作者把经济犯罪的原因分为四部分,即经济犯罪的国际原因、经济犯罪的国内原因、经济犯罪的群体原因及经济犯罪的个体原因;对经济犯罪类型论的研究,作者从微观角度对各类经济犯罪的表现、原因、防控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等。所有这些分析,作者都提出了甚为鲜明和创造性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