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试论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特征

  笔者认为对计算机犯罪概念及其构成特征的探讨是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犯罪的本质和特征所必需,这对我们计算机刑法立法的完善、实践中精确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以及进一步研究计算机犯罪的防控都有重大的意义。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能够进行如何严谨的研究,范围不确定的犯罪如何能够做到罪刑法定,更谈不上构建一个有效防控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还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在刑法学范围内有计算机犯罪的量刑、有关条款的立法完善、与其它犯罪的协调等等问题;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计算机刑法与其它部门法中有关计算机违法行为的规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规范层面,有计算机法律、计算机使用道德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还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等等。总之,对计算机犯罪的防控必然要求构筑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防治体系。而我们从刑法学角度探讨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是研究计算机犯罪的基础,是从法律上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犯罪防控体系的前提。
  
【注释】  注释:
吴大华、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的原因、特点、趋势及其综合防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54-55页。
王世洲:《论中国计算机刑法立法与司法的完善问题》,载《21世纪刑法学新问题研讨》,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7页。
郦毓贝、周洪波:《计算机犯罪概念比较研究》,载《21世纪刑法学新问题研讨》,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1页。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相关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信息安全、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笔者在本概念中指的是与数据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相对应的狭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即系统的保密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系统运行的正常性、系统资源不受非法使用。
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信息是指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以一系列的电磁或者光信号的形式存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可控性受到保护,以及数据信息本身必须合法。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设施的安全、网络通信的安全、网络资源不受非法使用。
在这个定义中“计算机”都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系统的保密性,即不得非法访问;系统运行的正常性,即系统功能不受非法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受破坏性程序的影响等;信息安全,即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不受非法的删除、修改、增加等操作。
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吴大华、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的原因、特点、趋势及其综合防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58页。
朱华池:《浅论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计算机程序罪的主要特征》,《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42页。
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1页。
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郦毓贝、周洪波:《计算机犯罪概念比较研究》,载《21世纪刑法学新问题研讨》,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6页。
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吴大华、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的原因、特点、趋势及其综合防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56页。
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7页。
吴大华、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的原因、特点、趋势及其综合防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56-57页。
刘广三:《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
罗锋、鲍遂献:《计算机犯罪及其防控措施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第47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